返回首页| 收藏本站

[文艺理论]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无锡文艺界>文艺之窗>文艺理论

《半岭松风》:用心守护精神的家园

简介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半岭松风》,是省作协会员包松林潜心多年创作的文学散文集,书中承载的时间跨度涉及半个世纪,是一名本土作家在激荡起伏的岁月里,个人情感、心灵、思想的交织互动,以文字精心记录日子的吐丝结茧和生活的绚丽灿烂,既有对自身履痕的坦诚着墨,更有对纷繁社会的清晰洞察,特别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剖析弘扬,力求抒情与思考的璧合,作品面世后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

虽然作者是公务人员,繁忙殚力,却始终没有疏忽对艺术的追求,让行政与文学在湛蓝的时空中形成两条平行的轨道,行稳致远。这部散文集,采撷了包松林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的部分作品,以及多次在全国性文学比赛中获奖的精品。在结构上共分七个板块,分别是水墨江南、麦穗时光、亲情绵长、山河烟岚、厚德生香、文史沧桑、海外云帆。集子的内容皆是亲历,雪泥鸿爪,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脉象,在记忆的田野里收集人性的美好,既是对昔日时光的集中打捞与凝练,接受心灵的叩问,又是对未来的开启,在隽永深长的日子里延续书香。

 

选文欣赏

 

一叶小舟从不远处划来,一名瘦瘦的青衣男子边用柔糯的吴语唱着,边弯腰用竹竿划着,船舷上立着几只鸬鹚,张着黑色的翅膀,一字排开,颇似出征的士兵。眼前的这几只鸬鷀,身子全黑,眼圈是明黄色,头部呈灰白色,头冠上又是一小撮黑毛,嘴长,上面的半片带着弯钩,用于啄鱼,双翅张扬着,闪着青铜色的光泽。

只见它们先挺起矫健的身子,接着一个俯冲就潜下水。随后小薛挥起了竹竿,用力拍打水平,水花四溅,再用一块木板敲打船舷,“梆梆梆——”声音传出很远,其实他是为捕鱼创造条件,因为鱼听到响声会受到惊吓,往水底钻,而鸬鷀的强项就是在水底啄鱼,人与禽相互配合着,形成了一种默契,没过三分钟,一只鸬鷀浮出水平,嘴里衔着一条鲫鱼,鸬鷀一腾跃就上了船,主人取出鱼后,它又一转身跳下水奔向下一个目标。

船在河中不断变换着方向,船小好调头,这只船的长度不过三米左右,宽九十公分,两头尖,呈新月状。正聊着,忽然发现两只鸬鷀向同一个方向追去,“发现大块头了”,小薛十分有经验地讲,上了“车轮战”,它们没有收获绝不会罢休。只见其中一只鸬鷀把大半个身子挺出水面,黑色的双翅有力拍打着,猛扎水中不见了,另一只也紧跟着潜了下去。小薛随后划船赶过去,嘴里连续发出“哈哈”的声音,不停地踩船、身子时而前倾,时而后蹲,变换着姿势摇舟踏浪,似擂鼓助威,指挥水下正进行的一场恶战。

他家里还有六只这样的尖头船,现在还养着五十多只鸬鷀,“但也不是捕得越多越好”,小薛话锋一转,“到了清明之前就不带鸬鷀下水了,因为春天暧和后,是鱼的待产卵期,如果把鱼捉了,损失就大了,按一条鱼正常产二千粒籽来算,如果产后活下来一半就是一千条,如果这条鱼被捉了,河里就少了一千条,所以这时就不让鸬鷀下水了,让鱼产籽繁衍,这样才不会使鱼断子绝孙,捕鱼人要有鱼德,这是行规哩。” 

                     ——节选《鸬鹚渔歌巡塘河》

 

沿着青弋江曲行,两岸秀岭翠竹,一路波光潋滟,青藤纷披,水墨般的平平仄仄。这一汪清水,从黄山脚下的方家岭款款而来,揣着一溪幽梦,经石台,过太平湖,浩浩汤汤,水随山转,流出久远的等候。

一江秋水流了1200年,慕名而来,只为一潭碧波,还有那乘舟之人。站在高耸的怀仙阁上,眺望群峰逶迤,对岸的翟村古意盎然,粉墙黛瓦,村口挺立着一棵银杏。一叶木船从古渡口东岸悠悠地向西岸靠来,长篙斜点,撑碎满江的云影,说它快,也就十多分钟就划到西岸,说它慢,也在理中,古渡秋风,从唐朝渡到宋朝,从元朝渡过明清,时光之波满载情义,来往不断。

入夜,红红的月亮,从山梁背后升了起来。恰巧是月半,一轮满月,非银非白,这是我儿时在乡间见过的红月亮,尤为亲切。这是唐朝的月亮,李白在桃花潭时见过,斗转星移,只是李白再也不是独酌了,有汪伦,有万村、翟村的贤达,高谈阔论,尽情畅饮,今日百杯垒主墩,明日醉卧彩虹岗。不知疲倦的太白,温一壶月光,总能斗酒百篇,诗如激波,飞流直下,诗如彩云,千里江陵,诗如清风,飞越蜀道,月光涨落,是他仗剑天涯的洒脱,终究追不上他的脚步。我相信,李白离开桃花潭的前一晚,一定也是这样的红月亮。我相信,与人有缘,与水有缘,与月有缘,每个生命一定有自己的明月。我相信,行走山河,相期云汉的李白,一定又在寻找当年的月亮。

“先生好月乎?此地有二泉映月。”我轻轻落笔素笺,发出邀请。

                                                 ——节选《桃花潭上》

 

一个洞,隐着千年的风华。一个道士,清理积沙时发现5万宝卷和绢画 。117年前的初夏,那个叫王圆箓的住持,无意间的“淘宝”,使这块沉寂的土地喧哗起来,虽然他不懂“双11”,但确确实实让这个洞窟以及窟里的物件,曝于风口浪尖,惊涛百年。

毋庸置疑,莫高窟的故事也是充满泪水的。抵得半部中国艺术史的这些洞窟,跋涉了多个朝代,凸显了独有的延续性、兼容性、地域性,晒出了能征服世界的大美。凿窟立佛的路上,千年间叮叮当当,砂石四弹,一座座佛像登上崖壁的舞台,一马当先的是北朝,禅窟、中心塔柱窟然而立,尔后隋朝的殿堂窟、依次登场,顿显霸气,大唐相接,众星捧月,凿出了全窟最高的大佛坐像,一派威仪。宋代相袭,西夏元末,接力赛似的轮番挥锤,终于建构了这片与日月同呼吸的石窟群,玄秘纯净,感化众生,让一切浮躁的心灵在此冷静,一切入侵的欲望到此止步。

因为苍凉、厚重,才有本真与神圣,无论莫高窟怎样在荒漠里遗世独立,都值得我们去仰视,乃至于敬畏。斜阳下,九层高阁洒满了金晖,攒尖高耸,檐角挂铃,随风而响。它的周围,栈道曲折蜿蜒,楼阙险峨兀立,在风沙中一站千年,折射出烛照古今的信仰之光,这是莫高窟的特质,是敦煌的固有符号。

                                          ——节选《莫高窟里的沉思》

 

评论一:吴翼民

 

松林的散文让人充满阅读的快感,缘着他文中记录描述生活的丰富多彩。松林的生活面广博而深长,——童年的他即随父母下放落户到黄海之滨,过早承受了生活的艰辛,但自然条件的恶劣、物质供应的匮乏、精神生活的贫瘠反而锤炼了他坚毅乐观的性格,供给了他丰厚的创作营养,他多篇记忆那段生活的篇章让人读之唏嘘复莞尔,更多的是看到阳光催人奋进。而后松林回城了、进厂了、当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了,人生的屐痕在松林笔下皆有实笃笃的展现。当然松林生活的舞台渐渐扩大了,书写的远不局限于自己的履历,他的笔触伸展到游历的山水人文和异域风情、交往的亲戚朋友和众多生相、阅读的心得感悟和评论见解。在洋洋洒洒三十多万言的《半岭松风》中都有精当的记载和描写。

松林的散文让人充满阅读的快感,也缘着他文章的立意和主题都积极向上,和他的为人一样,坦荡、善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堂堂正气,却又并非直白的表露,让人读着读着就油然受到了感动和感悟。这是松林的人品所致,也是其文学的造诣使然。读松林的散文可以触摸到他一无杂音的脉动和拳拳赤诚的心迹,——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对父母妻儿的深爱、对组织和事业的忠诚都在他的篇目中时时渗透,感动了他自己,也感动了读者。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松林的散文让人充满阅读的快感,还缘着他文字的优美和精细。我注意到松林的文字是有着古典文学修养、循古化古而不泥古的风格。散文集中有三篇辞赋之作便是集中的展示。我惊异于他这样的年岁竟然有如此国学的学养和功力,倘没有大量的刻苦攻读是达不到这等境界的,骈文之…对仗、平仄,辞藻之铺排运用,立意之开阔高远深邃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古人有“登高能赋,可为大夫”的说法,读松林的文和赋,感觉就有这么点气概。窃以为松林的散文创作道正路直,是糅和着古今文学的优良传统的。

    

 

评论二:张颂炫

 

一是立足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认真思考和真切感受,以情动人。

松林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育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他用诉诸于文字的方式来加以表达时,在现当代的散文中,以父母为题材的散文既有名篇又有佳作。《父亲的味道》,以真情实感来打动人,但是,他有自已的视角和切入点,于是,就有了“个性化”的叙述和抒情。他着眼于从“吃”字上来进行书写。在那个全民都比较穷的岁月中,松林随父母下放,就更苦了。用“吃”来体现父爱是非常自然和现实的做法。我们在该文中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情节和细节是非常感人的。松林写此篇时,父亲离开松林已有七年了,这是一篇悼念之作。父亲在天堂里看到这篇佳作时,心里一定是很欣慰的。《母亲九十犹春蚕》,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仍然是胜在有自已的视角和切入点,紧紧扣母亲九十这个关键点,采用的是纵向结构的方式,选取了母亲一路走来的几个关键节点,以情节为经,细节为纬,将母亲的正直﹑善良﹑刻苦,总是先为别人着想的中国妇女的优良品质写得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二是注重思想内容,将其作为创作中秉持的核心和守护的灵魂。

松林的经历﹑阅历和平时所受的教育和工作环境,决定了他的散文创作必然注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立足于正能量的。他认为风花雪月不是不可以写,但是,主旋律还是应该放在紧扣时代的脉搏,讴歌改革开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这是松林在散文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做法,他是有清醒的政治自觉的,《巴渝磁器口》《到韶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在注重现实题材的散文创作的同时,也把眼光和触角投向历史,希望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包公祠前》是一篇佳作。其好有三:一是将议论开篇和接下去的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度把握得非常好。二是包拯的故事家喻户晓,在选取时,不用旧材料,而有新故事,这是不容易的。这些新故事又是贴着包拯的个性来展开的,因而显得生动而有力。三是行文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可读性很强。

 三是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在散文创作的语言上狠下功夫。

以《布达拉宫的守望》为例。只要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其文难度不小。但是,松林有心在历史和文化的连结点上用散文这种形式来进行一次文学性的探索。应该说他是下了功夫的。在他精心构架下,该文故事性很强,在描写﹑叙述﹑抒情的过程中,参插进思考和想法,很有见解。文笔也很好。请看其中的一段抒情文字。“文成公主时常向外眺望。远处绿色草甸,溪流银带,山顶上的积雪衬映在湛蓝的天幕上,浩淼深邃。她的思绪,飞过唐古拉山,越过昆仑山,飘过沱沱河,回到朝思暮想的大唐。乡愁,是一种始终剪不断的魂牵梦绕,随着光阴的流逝愈加绵长。”该文在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报社、上海文化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城市、建设与文化”全国散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就是对他这篇作品的充分肯定。

 

评论三:丁一

作家的磁场大多由这些苦难的生活源码产生,磁场是看不见的,但这种由源码产生的磁场十分强大,它从心灵中散发出来,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作家的人生,产生不可战胜的人格意志。松林的《半岭松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孵化出来的。写散文越往后写越是拼实力拼人格。懒惰的人走不远,急功好利的人走不远,这需要漫长时段的灵魂修为和修炼才能克服。而积累对于作家来说,就是书码的加厚,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读书就成为了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松林正是循着这个原则读书为文的,其实他是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不可,有什么人能拦得他住呢,也许,这就是松林执意写作的动机和意义所在吧,读者在《半岭松风》中的每一篇章中,应该能找到这样的佐证。

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反映出: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是彰显它们的内在意义,文字中能反映出美、希望、生命或秩序就好,它可以是叙事的、抒情的、诗性的,也可以是哲学的、美学的、宗教的,那些文字始终记录或折射所处的时代。即使作家们打破了既定传统,其作品仍会反映出他们所处的时代与地域,因此散文的源码就显得非常关键,它能帮助读者认识人类情感一直以来是如何理解自身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诞生于真空,《半岭松风》就是这样一部源码厚密的散文集,不仅部分地复制了历史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也解答了读者关于生活导向的一些疑惑。

优质的散文需要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源码的参与,为降低各种复杂的程度,优秀的作家必须调动全部的智慧、情感、操守和学养储备,描述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源码,去解决正确同时也能引领的书写系统。我写了以上这些关于源码与文学性的理由,因为松林关于家庭、亲情的那些散文,提供了以上文字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抑或因果性或必然性。这些源码必定是打动读者心灵的最动人的歌唱,当我们读到《半岭松风》中那些苦难而饥饿的生活源码,我们的心难道还会平静吗?当我们和他以及他的父母,关于生命的意义进行对话时,眼眶里难道不噙满泪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