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收藏本站

[历史大家]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无锡文艺界>无锡名家>历史大家

无锡文学艺术历史名家介绍: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阴人,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在二胡、记谱、国乐的改良,以及中国音乐教育方面有突出成就。刘天华抱着“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为近现代国乐的发展开启了很好的道路。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能会通其间者,当世盖无第二人”(刘半农)。刘天华不但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等十首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和彷徨,以及在变革中的奋斗与挣扎。其中,《光明行》还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的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空山鸟语》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此外,刘天华还编写了《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三首琵琶曲,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还有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以及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发行琵琶曲唱片《飞花点翠》等。

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对于二胡、琵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

他刘天华认为乐谱的不发达完备,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无法完整地留传下来,而间接造成中国音乐的衰微,这里记谱法的改进是相当重视的一环。他首先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1930年他曾花了数月时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以听写记谱方式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除此之外,他还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法、强弱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成一套较完善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一改当时国人仍惯用旧有的工尺谱,并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中国古乐及民间音乐。

在改进民国初年发展垂危中国音乐上,与主匪石、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相同,刘天华也主张学习西乐以改进国乐的思想;而在国乐的创造改进上,刘天华写有《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一文,反对削足适履,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刘天华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根基,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要“介绍西乐,以为改进中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刘天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整理保存了不少民间音乐,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将音乐普及大众,很大程度上拯救了前途渺茫、地位堪忧的民间音乐。尤其在使二胡成为独奏乐器的改良方面贡献很大,二胡音乐的内含有所增益,也因此进入了高等音乐教育之中。(一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