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收藏本站

[文艺理论]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无锡文艺界>文艺之窗>文艺理论

丹北彭山草根画家赵回春

王铁牛 魏英明

 

我与赵回春老师相识,是当时的《丹阳日报》社文艺版主编殷显春(现为丹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介绍的。十多年前,殷显春问我是否认识你老家丹北镇(埤城镇)烂石山村的赵回春画家,我说不知道此人。殷显春说随他去见赵老师,我这就与赵老师结了缘。
2015年,我撰写的《丹北民间故事》里,在彩页部分选择了赵回春老师的《埤城老街》画作。因我老家原是属埤城镇,所以就选此画作,意在宣传埤城。
赵回春老师是丹阳市丹北镇彭山区域白龙寺村烂石山村人,他1946年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赵回春的家乡处在宁镇山脉东段的古彭山区域。这里有绵延不绝的彭山丘陵岗阜,还是齐梁帝王始迁丹阳祖萧整的归葬地,更有丹阳第一高峰“金牛山”(又称经山,现称水晶山)。整个区域内山丘地貌走势奔腾活跃,穴场山环水抱,是个风水宝地。
在烂石山村前,是条弯弯曲曲的沟,源头在彭山的上湾山。因上湾山有一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龙骨,其紧临的寺庙为白龙寺,沟因寺而命名为白龙沟。旧时的白龙沟弯弯绕绕十里,途经狼巷墩的低洼处围成一大片滩涂后,又经西沟荡直奔太平河下长江。站在金牛山上放眼向北望去,远处的长江像是细长的丝线。底头向下俯视,不宽的白龙沟,更像一根细长的银线,她永不停息地由西向东奔流着,好像在诉说着那久远的故事。
赵回春的家乡烂石山村的村民,是赵匡胤后裔南迁的一支。靖康年间,金兵灭辽后南下,赵姓迁移到此。从最初的兄弟三个,繁衍生息成一个村落。赵姓勤劳耕作,辛苦经营,明末时楼宇连阙、鳞次栉比;依坡筑室、纵横曲折,还建造了东、南、北三道大门(酒店门、油榨门、花厅门),是个名闻遐迩的“八卦村”。外人来到烂石山村,便如入了迷宫,七转八转难以出村。
烂石山村里有个流传的故事:明代时,倭寇从圌山、姚家桥、大港方向偷渡上岸后,想到丹阳县城劫掠。哪知在烂石山后背的马步口,倭寇在此遭朱元璋好友汤怀的伏击而大败,胜利后的庆功宴就在烂石山村里的酒庄举行。
在赵回春年少时代,烂石山村庄其实仅是原来的一小半。村庄建筑大部分早已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焚毁。因太平天国时“劫富济贫”,烂石山村也“在劫难逃”。在一场抵抗战中,村中男丁死伤大半,因此村庄盛况不在。
赵回春在上小学时,似乎就开始喜欢上了绘画。他的第一幅“画作”,就是简捷的“地砖画”。那时村里的学校条件有限,利用破旧的敞厅作教室。烂石山的村庄,有着一个大厅又一个大厅(那时称之为敞厅)。而每一间敞厅的地面,都是用非常平整的大方砖铺就。敞厅足够大,大到可以让赵回春把一本连环画在敞厅里从头画到尾。所以,赵回春童年的“习画”经历,是用粉笔在地砖上实现的才算贴切。
我虽然不姓赵,但我相信北宋的皇家姓氏——赵,不仅承载着皇权的象征,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赵回春的绘画文化基因,在童年时的画作梦想,都留在了他祖先为他提供的方砖上,使他毫无保留地在“方砖画纸”上涂鸦。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赵回春有了画的概念。更不知从哪天起,彭山区域的一切,给了赵回春有作画的感觉。那山,那沟,那龙,还有村边的小河,突然成为了赵回春心中的天然长卷。
显然,“地砖画”只不过是赵回春学画的一个特殊“启蒙”,而文艺上的“见识”,那是赵回春在部队的事了。
1965年,赵回春参了军。在部队里尽管艰苦,但文艺活动却丰富多彩,尤其是各色各样的宣传画精彩纷呈。赵回春偶尔地参与一次创作,也是他莫大的享受和自豪。颇有意义的是,赵回春在部队时居然留下了数十幅的速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赵回春从部队转业复员后,来到了无锡。好像是上天的有意安排,从赵回春家里到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只隔着一条古运河,由此它常常成为赵回春“闲庭信步”的地方。
那个年代,全社会正掀起一场文化学习的热潮,而工人文化宫俨然成了人们各种业余学习的中心。从文化宫的长廊走过,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教室都坐着成人学生。除了高复班、业余高中班等文化课的学习外,吉它、二胡、琵琶、书法、绘画等艺术类也是项目繁多,令人眼花瞭乱。赵回春一直保持着对画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敏感、深入、认知,这里各种各样的书画展览,让赵回春时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使他成了绘画班的一员。
后来,赵回春有机会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届函授班的学习,才算是真正地迈进了艺术的殿堂。在这里,有幸得到了黄辉、钱剑华、黄名轩、尤建清、刘达江、梁树年、高冠华等老师的指导,并正式拜裘国骥、杨齐南二位先生为师。可以说,是这些大师为赵回春铺就了艺术生命的基石,圆了他少年时的绘画梦。
再往后数十年里,赵回春除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外,他不仅闭门勤奋创作,还不断地参与写生和画展,似乎就成了他和其他画友们的“主旋律”。
在赵回春的现有作品中,江南山水题材为多。诚然,这主要是他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之故。江南无锡的灵山秀水,早已在他心中成画,并在一次次的回忆和领悟中,催生着他的创作热情。
而真正渗入他创作灵魂的,还是他的家乡,那个充满着神奇的彭山区域里的山水、乡村,以及他的衣胞之地。
乡土是滋润画家的粮仓,作者出生哪里,大都会用画作反哺哪里。首先,烂石山村是赵回春从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之地,他是一个心怀故乡的人。
在赵回春的脑海里,村里城堡式的庞大古民居建筑群,有十三排高厅大屋,十三排敞厅,后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房屋不断被拆除,目前荡然无存。这是赵氏宗亲的心头之痛!
赵回春退休后,有时间回老家探望老父亲,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听到乡亲们聊起这段陈年旧史,深感触动,唤起了他久违的乡愁。他想,尽管那些老祖宗的遗产已经没有了,但我可以通过画笔,将回忆的素材绘画到宣纸上!还历史一个当年的“烂石山村”容貌!
赵回春回到无锡后,对故乡的记忆,充实了他心间的空旷。他反复思考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能将村庄历史定格在画作中,不仅能让家乡后人了解家乡旧貌,还能知晓家乡的历史文化,更能让后人增添一分自豪感。自己作为烂石山村的一员,也可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一份力量,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真正的“乡土情怀”。
勤奋执着的赵回春,自信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他到烂石山村将老居屋进行了一番整修,名曰“烂石斋”,坐在家里先画出草稿,再走访村上的老人,对草稿不断补充完善。经过20多天的精心创作,将对老家的感情、村中古建筑的特色,都完整保留画下来,终于完成了《烂石山村图》,了却了他割舍不去的乡愁!乡亲们闻讯前来观看这大型画作,里面的一些片断,有似曾相识,还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大家欣赏之后,都称赞赵回春画得逼真。《丹阳日报》将赵回春的《烂石山村图》,在显目的位置上刊登。
在赵回春老家的中堂上,悬挂着装裱一新的三幅作品《埤城古街》《贤桥印象》《经山八景》。虽然表现的场景大不相同,但画风统一,主要是通过水墨、线条勾勒,再现了丹阳城乡古貌。
埤城古街是赵回春少年时去得最远的地方,他凭着青少年时代的记忆,通过《埤城古镇》画作,用笔墨展示了埤城古街上的标志性建筑,如西门的更楼和万年台,高大的圈门,斑驳的路面,小到行人和独轮车等,都在画面中得到了呈现,并通过画笔构勒出古街上的烟火气。
贤桥曾经是丹阳城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桥。赵回春年轻时多次路过贤桥,印象深刻。他创作的《贤桥印象》长卷,真实再现了贤桥商业圈一带繁华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经山,是丹阳境内的第一高峰,因南朝高僧宝志公在此讲经而得名,后又以“经山八景”闻名遐迩,这里也是赵回春在童年时常去的地方。《经山八景》画作里,赵回春在青山绿水中描绘了金牛洞、仙人石、牛鼻泉、白龙寺等著名景点。
2025年元旦,被誉为“全国美丽乡村”的丹阳市开发区建山行政村,在黄连山建造的“齐梁文化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在登山步道上将齐梁文化、石刻文化与户外运动、生态美景有机地结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一举成为“网红打卡点”。赵回春在无锡听到此消息,在春节一过回老家后,花了二天时间专程到黄连山一带进行写生,创作了一幅《群峰拥翠图》,将兰陵亭、昭明阁等齐梁文化元素尽揽画中,画面错落有致,浓淡相宜,多角度地展示齐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彰显了丹阳是齐梁文化的根脉。
今年80岁的赵回春,多年来勤于钻研国画创作,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凭借实力在无锡画坛声名鹊起,作品曾应邀赴法国展出交流,参加了广东省佛山市文联“在水一方——江南岭南水乡题材中国画展”,把江南的画风传到了岭南。近年出版的《赵回春中国画集》,共收录了赵回春的中国画180余幅,其中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同时还收录了部分有关其国画的文章和画评。
在与赵回春大师的攀谈中,他表示不管身在哪里,都不会忘记生养自己的家乡丹阳。所以,他近年来创作了不少有关丹阳题材的画作,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我们相信,在赵回春未来的追梦路上,无论他在哪里安居,或是游走,他都会随遇而安,安之若素。因为故乡是他永远的心灵归宿,那里有他心魂深处的牵挂。

 


来源:新长江文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