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收藏本站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无锡文艺界>太湖画派>学术研究

太湖画派命题对于20世纪中国地缘美术谱系性的探讨

尚 辉(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地域美术仍然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文化现象。从二三十年代海派、京派、岭南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因地缘文化差异而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谱系,到五六十年代新金陵画派和长安画派对于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而形成的南北艺术群体,这些画派的形成既真实地体现了20中国美术的演进历程,也表明地域美术在这种宏大的历史叙述中而发挥的重要作用。但除了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艺术群体,还有些地域美术所构成的谱系性现象亦值得史学界深入探讨。

无锡是太湖流域美术的重镇。这里不仅从东晋就有顾恺之、元代有倪瓒、明代有王绂、清代有邹一桂等名家大师,而且在20世纪还产生了吴观岱、胡汀鹭、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嵒、钱瘦铁、贺天健、张光宇、程及、华君武和吴冠中等大师名家。这些出生于太湖无锡地区的画家,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做出了独特贡献。虽然他们此后相继离开了家乡,甚至于他们艺术创作的种类也不限于中国画,但他们的艺术创作无不具有太湖流域的文化传承与艺术特征。譬如,一意孤行倡导写实主义的徐悲鸿,始终把改良中国画作为引进西方写实绘画的立足点,这是否暗示了他在家乡就已经形成了中国画学的一些基本观念。钱松嵒的变法无疑始于新中国的现实主义运动,但他的中国画笔墨功底却来自于早年在乡间对于传统山水画的研习与修行。如果没有积累深厚的笔墨功底,他的山水之变就不会如此个性鲜明。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吴大羽的艺术理念固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对于抽象油画的探索无不体现出江南文人画的意象性特征。新时期的吴冠中更加自觉地进行本土油画的创作,他以简化色彩的方式对于江南人文居境的描写,无不是家乡风土情怀的一种诗意表达。他的水墨画,更力求把现代平面抽象与传统哲诗意境有机结合在一体。作为20世纪的漫画大师,华君武却能以平和幽默的画面敏锐而深刻地对人民内部生活进行讽刺与揭露,并在表现形态中有益地借鉴了文人画的笔意墨韵。显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大师名家谱系中,无锡籍美术家不仅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这些无锡籍美术家的艺术个性也显现出某种共同性。

太湖画派命题的提出,实是如何考虑和梳理这些无锡籍美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中拥有的地位与作用。或者说,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往往注重已知结构形态与人物个案的分析,而相对忽视了对于某些隐藏艺术现象的透视,疏忽了对于造就画家谱系环境的相关链环或某些画家可能构成谱系性的共同特征的归纳与统筹。而无锡提供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案例。无锡籍美术家为20世纪中国美术提供了如此众多的大师名家,这意味着这些美术家谱系性的存在以及他们拥有的某些地缘性美术的共同性链环。作为一个史学命题,太湖画派试图对于这些出生于无锡的给予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深刻影响的画家以谱系性的概括,并用传统的画派概念对其进行群体性的美学考察。笔者以为,太湖画派命题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被遮蔽了的地缘美术谱系性现象的学术发现与重新认识,是对以无锡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美术为20世纪中国美术演进提供的人才资源的系统梳理与深入探讨。

笔者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太湖画派是当代对于已经发生的美术史现象的重新认知与命名,而且,这种对于地缘美术谱系性现象的命名在学术理念上也具有某种开放性。也即,这个画派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对无锡一地美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影响的描述,也不限制在对于一种相近的艺术观念与一种相似艺术风格的概括;而是着眼于无锡籍美术家为20世纪中国美术提供了怎样的人才资源以及他们所链接的某种地缘文化共同性的考虑。也即,太湖画派各个面目独特、个性鲜明的画家的艺术出发点是无锡,他们可以观念不同、风格各异,但他们的文化底蕴与最终的艺术个性无不流露出太湖文化与太湖环境的地缘文化的深刻作用与影响。

譬如,以西方写实绘画改良传统中国画的徐悲鸿,推进了20世纪中国画的现实主义运动,并为20世纪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与实践基础。而吴冠中则完全以颠覆写实主义绘画的面目出现,并以“形式决定内容?”对于写实主义的质疑和“笔墨等于零”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反叛而推动了水墨画的发展。徐悲鸿与吴冠中截然相反的艺术观念,在传统的画派概念中也许难于归属一系。但如果从地缘文化的角度,则不难发现他们诸多的共同性。他们不仅同出于宜兴,而且他们都成为20世纪变革中国画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他们只有变革内容的区别,而在敢于适应时代需求、积极倡导变革传统并以艺术创作身体力行等方面,则如出一辙,甚至于身前身后一直争议不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地缘文化的共同性。如果再往前追溯,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和倪云林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也是中国画截然相反的两种命题,并形成了中国画历史中两种最主要的审美观念“形神论”与“写意论”,他们对于中国画的开创性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或许,这种开创性的精神已成为地缘文化作用于艺术家的一种重要的共同品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徐悲鸿是20世纪的顾恺之、吴冠中是当代倪云林,他们的叛逆性都具有这种地缘文化的链接性。

太湖画派无疑以地缘文化特征的共同性来识别画家的谱系性。这种地缘性无疑是从艺术家群体的共同性艺术特征来考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艺术家的创造性与影响性必须局限于无锡这一地区性之中,这是太湖画派作为一个新的艺术概念与以往美术史画派概念的不同之处。不仅徐悲鸿、吴冠中是影响一个时代中国美术进程的大师,而且钱松嵒、钱瘦铁、贺天健此后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也不局限于无锡,而分别归属海派与新金陵画派,并成为这两个中国画群体的骨干画家。这体现了太湖流域无锡籍画家兼收并蓄的某种艺术品质。的确,在上世纪50年代积极开展的现实主义运动中,钱松嵒、钱瘦铁和贺天健都是那个时代用传统笔墨表现现实生活并由此而推动了传统山水画现实意境转换的时代骄子,他们因分别生活在上海与南京而吸取了新的地缘文化的养分。这里所显示出来的艺术现象,或许揭示了太湖文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的天然品质。是这种品质,成就了从太湖走出来的美术家那种在兼收并蓄之中将地缘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而逐渐建立起来的鲜明个性。

当我们把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嵒、钱瘦铁、贺天健、张光宇、程及、华君武和吴冠中作为一个画家群体的谱系时,不难发现他们在太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成长中的先导性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而这些画家的美术启蒙,也无不指向了清末民初在无锡画坛产生影响的几位人物,这就是吴观岱、胡汀鹭和丁宝书等。在仍以四王摹古、仿古为画学正宗的晚清画坛,吴观岱能够跳出时人窠臼,由此上溯石涛、石豀和八大,并汲取晚清正在海上兴起的碑学入画养分而逐渐形成自家面目,被称为“我国近代文人画风转变的先驱”。吴观岱引领画学新风的艺术实践,不仅对当时的无锡画坛发生作用,而且他的画学变革思想与叛逆精神或许已成为从无锡走出去的美术家的共同艺术魂灵。与其同窗的丁宝书以及稍后的王云轩、胡汀鹭等,与吴互为师友,他们在艺术上相与切磋,追求清新健朗、潇洒明丽的新风范,从而形成了太湖画派早期的画家群体。吴观岱、胡汀鹭和丁宝书对徐悲鸿、钱松嵒、贺天健、钱瘦铁等画家的影响,也构成了他们早年步入绘画之途的独特师承关系。譬如,徐悲鸿就曾与吴观岱、胡汀鹭有过较多的接触,钱松嵒、陆俨少是胡汀鹭的入室弟子,诸健秋、杨令茀、秦古柳为吴观岱的正式门人,陈旧村、孙葆羲、陈负苍均以王云轩为师等。显然,吴观岱、胡汀鹭和丁宝书成为20世纪太湖画派这一谱系的起点。而且,这一谱系的师生之间并无门派观念。譬如,陈旧村虽是王云轩弟子,却同时也深受胡汀鹭影响;钱松嵒虽随胡汀鹭学画,却亦在胡的引荐下,受吴观岱直接指导等。这种兼容并包的师承关系,也许正是太湖画派的骨干画家能够在走出太湖之后而不囿于太湖地缘文化并汲取更多艺术养分的重要品质。事实上,如果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嵒、钱瘦铁、贺天健、张光宇、程及、华君武和吴冠中等不走出太湖,便难能接触更多也更为重要的影响他们一生的名师大家。这种太湖式的宏约深美,给予他们的正式宽阔的胸襟,这无疑也是太湖画派形成既个性鲜明又开放包容艺术品质的重要基础。

总之,处于20世纪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大冲突与大融合时代的太湖画派,回应了历史要求。太湖画派画家所构成的谱系在远绍传统的基础上,历史性地从写实性与现代性两个阶段、两种路线推进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嵒、钱瘦铁、贺天健、张光宇、程及、华君武和吴冠中等,也因在这种现代性的转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就了璀璨的篇章。太湖画派命题的提出,正是从地缘文化的角度对于他们艺术基质的探讨与发掘,他们所构成的谱系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地缘文化现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