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收藏本站

[文艺惠民]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文联工作>文艺惠民

聚焦供给 创新服务 市文联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动能

一、深挖组织资源潜力,筑牢乡村振兴文艺支撑
(一)强化思想引领,激活乡村文化内核。坚持将"文艺赋能"理念贯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以宜兴邵东村为试点,开展文艺作品捐赠、文艺志愿创作等活动,通过挖掘历史文脉、培育文艺队伍、厚植文化土壤,打响乡村文化振兴特色品牌。
(二)实施人才强基工程,锻造文艺骨干队伍。深入推进"文艺锡军"培育计划,联动各板块开展基层文艺培训,建立“名家讲学+基层培训+采风实践”培养体系,推动文艺工作者创作贴合无锡特色、群众需求的精品力作,全面提升基层文艺创作水平。
(三)擦亮特色文化名片,扩大文艺辐射效应。以"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为抓手,指导成立新吴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建成无锡评曲传承展示馆,设立专项财政补贴书场演出,年均开展350场评弹活动,惠及群众8万人次。创排《清风扬》等多部作品获省市级奖项,牵头成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曲艺联盟,实现优质曲艺资源共享。
 
二、创新文艺服务模式,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一)推动资源下沉,提升文化惠民质效。整合省"茉莉花开"志愿行资源,开展"太湖风"艺心为民行动,统筹文艺家协会力量,年均组织200余场惠民演出、展览等活动,实现优质文艺资源精准直达基层。
(二)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培育基层文艺力量。依托"太湖风"点单系统,创新"群众点单、文联派单、艺术家接单"服务模式,组织文艺辅导员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定制化培训、文艺讲堂,提升群众文艺素养和鉴赏能力。
(三)深化结对共建机制,凝聚振兴文化合力。组织8家文艺家协会与8个村(社区)结对,推进"乡村美术馆"建设,围绕"村歌嘹亮""秀山碧水 灵韵无锡"等主题,开展采风创作、征文传唱活动,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释放文艺经济效能
(一)做强紫砂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指导宜兴西望村实施"青蓝结对工程",促成400对师徒结对,年开展20余场公益培训,培训3000余人次,孵化400余家工作室、5个产业基地、26个创作团队,推动紫砂艺术向多元化发展,带动乡土人才专技职称数量增长10倍。
(二)做优文旅融合文章,拓展非遗转化路径。助力新吴区梅村街道打造二胡文化体验游,将二胡文创、非遗展示、艺术表演等融入文旅线路,通过艺术家驻村引流、非遗传承人讲座等形式,推动二胡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实现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效益最大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